董朗:在吴淞投身革命的红军优秀指挥员
董朗,原名董嘉智,又名董仲明,生于1894年,四川省简阳县平安乡(今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董家河人。
1920年12月,董朗赴上海计划去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1月,他目睹工人阶级的火热斗争,毅然改变出国求学的初衷,到吴淞大中华纱厂做工,并改名董仲明。1923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宝山第一个党组织三名成员之一。期间,他参加建立吴淞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吴淞工会的筹建,并参加吴淞工人夜校工作。
1924年,他与组长周启邦一起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1925年11月,调任叶挺任团长的独立团团参谋,并正式改名董朗。在北伐战争中,历任营长、团长等职。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带领70团全歼贡院和天主堂守敌,为起义的胜利作出贡献。接着又率部到达广东海陆丰地区与彭湃的农民起义军会师,帮助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董朗被任命为工农革命第二师(又称红二师)师长。
1929年6月,中央派董朗以军委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苏区,先后任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军第4军参谋长,协助军长贺龙指挥部队作战,开展创建和巩固根据地的工作,成为湘鄂西红军中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之一。1930年11月后,董朗先后任江左军总指挥、教导一师参谋长。1932年夏,正当董朗率领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军血战之际,在 “肃反”扩大化中,他与一批优秀红军干部被诬为“改组派”,于11月被错杀,时年38岁。
1954年5月,董朗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91年,成都龙泉驿区政府设立董朗烈士塑像,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董朗烈士永垂不朽”。在宝山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专门设有董朗烈士的图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