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心城区相比,宝山在社会组织发展上存在起步晚、规模小、专业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找准问题、补齐短板,成为当前宝山在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参与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宝山全区社会组织数量为574家,平均每万人户籍人口约6家。“草根”社会组织居多,规模比较小,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社会组织更是寥寥无几。 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营造良好政策发展环境,成为宝山在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上的开题之作。从去年开始,宝山在对全区14个街镇(园区)逐一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宝山区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施方案》以及“4+1”配套文件和具体扶持措施。 同时,对社会组织放宽登记准入条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目前,社区四类社会组织注册资金,社会团体的注册资金由原先的3万元最低降至5000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资金由原先的10万元最低降至1万元。 为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规范化评估,宝山还对通过评估、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按照相应的评估等级给予1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资金奖励。落实税收优惠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简化其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流程,并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的推动下,宝山区社会组织蓬勃健康发展,总数已达574家,比2014年底增加63家,其中3A级以上达92家。 值得一提的是,宝山还通过启动两级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1+1+N”计划,要求每个街镇中心引入至少1个品牌社会组织,培育至少1个本土社会组织,开展N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文件要求,对区中心的组织构架、人员结构、预算安排、工作计划、委托协议进行研究,拟定初步方案。 与此同时,宝山还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党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青年中心等多平台的融合互动,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通过组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系列培训,邀请专业领域人才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案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区社建办还联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1+12”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开展分管领导和中心负责人系列培训等。 从去年开始,宝山区出台相关政策,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为让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区社建办通过联合品牌社会组织、高校,在全区12个街镇开展模块化、参与式的社区调查项目,探索实行“培训队伍、排摸需求、对接资源、形成项目”四位一体的项目模式,在各街镇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和农民动迁房小区等四种类型社区,重点排摸社区服务需求和供给。 宝山区社建办还抓住“推进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搭建政府购买社区公益服务平台、加大对创新特色社会组织的资金扶持”等三个重要环节,开展有效的管理服务,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实施全程跟踪和服务指导。通过社建办与民政部门的有效衔接,较好地破解了长期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重登记轻培育”问题,在增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的同时,更是利用区委协调平台的优势,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职责分工联动机制和三级预警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了三方在信息共享、综合监管中的作用,扶持与监管并重,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