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我们眼中的友农

助数百名漂泊60多天的船员回国,王友农在邮轮港的日日夜夜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期:2020-07-30 15:17

王友农常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生前,他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上海吴淞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推动了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跨越式发展,也创造了国际邮轮行业的防疫奇迹。 

在他的推动下,4月23日,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353名超期服役的中国船员在漂泊60多天后平安回国。三天后,王友农突发脑溢血摔倒,昏迷不醒。

他一心扑在热爱的邮轮事业上,却倒在了工作中。昏迷75天后,王友农终因伤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离世,享年51岁。

上善若水、锐意进取、爱工作胜过一切是同事对他的评价。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妻子李国苹说:“他把向上、向善的人生指点给了我。”

“王董已经成为了指引我们继续前行的非常亮的星星。”一名同事说。 

助数百名漂泊60多天的船员回国,追忆王友农在邮轮港的日日夜夜。

“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的防疫奇迹

1月24日,大年三十,“地中海辉煌号”于上午8点靠泊吴淞口国际邮轮港,3500名游客下船。

原本只需2个多小时的下船程序,由于要对每名游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海关检疫时发现三名来自重点地区的游客体温异常,家属作为密切接触者也需要隔离观察。然而,当时对于密接者尚未有强制性隔离要求,疲惫不堪的8名家属情绪激动,拒绝隔离。

王友农正在开会,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劝说,家属同意接受隔离。他不放心,又陪着他们前往隔离点,还跑去附近的超市给他们买了泡面、饼干等干粮。

安排稳妥后,在回公司的路上,他给同在值班的宝山区滨江委主任江瑞勤打了个电话:“小江你先回去吃个团圆饭,等会儿再过来。”赶到办公室,他随手拆开一包方便面。这是他的年夜饭。

image.png

王友农(右一)防疫视察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亚洲最大的邮轮港,春节又是邮轮的旅游旺季。疫情暴发以来,有很多压力都是王友农在扛。

宝山海关关长周国梁回忆,1月14日以来,他和王友农几乎天天在一起共事。

从吴淞港启动防疫机制开始,就面临一堆问题。在当时充满未知的环境下,王友农一遍又一遍地和邮轮公司、地方政府协调沟通,应对大客流、关注重点地区游客、联系隔离点……肩负切断传播源的重压,他始终在一线与队友并肩作战。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一起商量,确保万无一失。

“预警以后,其实大家都很紧张,在一线工作的职工还很担心。回头一看,发现友农同志带着班子陪着我们,他自己其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周国梁说。

1月29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暂时封港。1月22日至29日,港口共靠泊8艘国际大型邮轮,出入境旅客达30595人,做到了“零输出、零输入、零感染”。紧绷了半个月的弦稍稍松了下来,王友农和周国梁一同复盘,感叹道:“如果当初没有采取这些措施,‘三零’是否能够达到目标。”

image.png

王友农(左三)防疫视察

帮助353名船员回国,他三次摔倒

三个月后,4月23日凌晨4点40分,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邮轮获准非经营性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船353名超期服役的中国船员在漂泊60多天后平安回国。

实际上,这一回停靠来得并不容易。

自3月下旬起,多家外国邮轮公司联名致函,请求为邮轮上合同到期的中国籍船员下船提供帮助。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率先接收国际邮轮的非经营性停靠。

为此,王友农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现场踩点确定作业流程、与不同部门解释沟通、召开协调会议……4月14日傍晚,他向宝山区委、区政府汇报了“海洋量子号”回靠方案。正准备回公司进一步细化方案,他从台阶上栽下来,被诊断为腿部四头肌群损伤撕裂。

第二天一早,员工发现,王友农竟然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上班了,随身还带着一大包衣物,为了不麻烦员工接送,他干脆住进了值班室。王友农反复研究“钻石公主号”,吸取其中教训。和同事反复演练,生怕遇到“幺蛾子”。

4月22日,“量子号”回靠前一天,因过度疲劳,他在参加直播论坛时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这是他一周内第二次摔倒。

长航公安吴淞派出所所长于镭了解王友农的性格,他感慨:“因为他不能出差错,这里是亚洲第一的母港,任何闪失都会对整个邮轮业产生巨大的打击。”

“亲爱的‘量子号’船员,欢迎您回到祖国。离船后,我们专业的工作人员将会对你的行李进行消杀……”4月23日清晨,船员的手机上收到了一条来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温馨提示。

这条提示是王友农特意嘱咐公司准备的,是祖国迎接他们的第一句问候。

4月26日,完成收尾工作后,王友农和周国梁约定第二天见面交流“量子号”的回靠经验。晚上9点,他回复了办公室关于拍摄抗疫志愿者集体照的短信,这是留在他手机上的最后一条工作短信。一个小时后,他因突发脑溢血再次摔倒,昏迷不醒。

邮轮产业的探索者

王友农与邮轮港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十年前,宝山抓住国际邮轮产业东移的先机,启动建设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11年,时任上海市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的王友农,亲身参与了全国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申请创建工作。从那时起,他便与这个向海而生的梦想紧密相连。

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亚太区主席刘淄楠回忆和王友农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12年。“当时皇家加勒比在策划亚洲最大邮轮进入中国。友农非常敏锐地看到,这将是中国邮轮产业爆发式成长的一个契机。”

2015年的一天,王友农独自走在吴淞口的江岸边。他接到了调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通知。当时的公司所在地,不过是一幢不起眼的灰白色小楼。然而就在这里,王友农开始了邮轮事业的新起点,也完成了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管理者的转变。

image.png

王友农(右二)在港口

刘淄楠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刚开始建设发展时,邮轮产业在中国还处于新兴市场,外国邮轮公司仍在观望,中国市场的潜力到底会有多大。而王友农却能够预料到,中国消费者会看到产品对丰富生活的意义,政府会看到邮轮产业将会成为城市明信片。

“邮轮产业不光带来码头的收入,还形成包括造船、修船、邮轮服务、商贸在内的全产业链,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刘淄楠说,“友农的热情来自对产业的敏锐度,这些定位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高瞻远瞩体现在王友农工作的方方面面。

2017年,中国邮轮市场进入低谷时期。当时实行单一的旅行社包销模式,船方无法与游客直接沟通,邮轮一旦因气候原因无法准时启航,游客得不到及时通知,便会大量积压在港口。供给一度过剩,邮轮市场还出现了黄牛。

王友农感到焦虑。爆发式成长后,产业跌入低谷,甚至有些外资撤出,如何扭转局面?

他想到,需要深化改革邮轮行业的分销体系。通过直击消费者端,改变以往售票不透明、控舱困难的问题。意识到建立邮轮船票制度的重要性后,他全身心投入邮轮船票试点申请工作。

2017年10月31日,好消息传来——交通运输部复函同意在上海吴淞口邮轮港开始试点邮轮船票工作。

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得到明晰,游客的通关速度从原来的30秒缩短到目前的3秒左右。2019年起,邮轮船票制度开始在全国邮轮港口推广应用。

一张船票,承载着王友农对打造智慧港口的信念。

在他的引领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不断呈现创新之举——通关条形码、自助办票机、弱光子安检仪、微米波探测仪、通道式红外测温仪打造“无摩擦进港”等等,高效的通关流程提升了游客体验,也带动全国邮轮港口向前发展。每一个项目改造升级的背后,都凝聚着王友农大量的协调推进工作。

疫情突如其来,如何防控并提升港口服务又成为了王友农日思夜想的问题。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于今年1月29日暂时封港,王友农并没有因此歇下来。他看到了邮轮在疫情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也为行业的复工复产做着打算。在那之后,他邀请方方面面的专家探讨,参与线上直播和论坛。

在文旅产业在线大会的直播中,他谈道:“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邮轮旅游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会对邮轮旅游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产生历史性变革,但不会改变中国以及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话语坚定。

周国梁说:“友农想得很远,他考虑的是怎么建立起邮轮上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尤其应对呼吸道传染疾病。”

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image.png

王友农在论坛上

他是领导、是大树、是恩师

谈及王友农的性情,同事、学生们均难以掩饰赞赏之情。

王友农是一个数学天才,上学时曾得过安徽省奥数第二名。1988年,他参加高考。数学考试前,当他得知班里有位同学没带准考证时,二话不说跳上自行车飞奔回同学家帮他拿准考证。返回考场,他却迟到了。他紧张得手抖,只能先从大题下手,最终拿下了90分。然而,由于时间关系,基础题的60分却一分未得。

“我觉得他太有担当了。他那时是班长,这个人太善良、太善良了。只要跟他共过事,都能体会到他的善良。”妻子李国苹说。

在同事眼里,他没有豪言壮语,淡泊名利。

刘淄楠说,跟王友农在一起时,能感到他的隐忍与忘我。“与他共事这么多年,从来没听到他说过,‘你看我这工作薪水就这么一点,却要负很多责任’;也从来没有听到他说,‘帮我搞一张船票’。”

有着实打实的成就,王友农却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和荣誉,无欲无求。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党委副书记徐红说,他连区级的荣誉都没主动申报过,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公司里的年轻人。“我不用报,你们出彩了就代表着我对你们培养的成功。”王友农说。

让年轻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更好是他作为领导的担当。公司里的年轻人形容他,“非常可爱,萌萌的。”王友农爽朗的笑声很有感染力,也正是这如弹簧般“哈哈哈”的笑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对员工来说,王友农是大树,有他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对年轻人的栽培不仅在职场中,作为导师,他对学生也关爱有加。

王友农兼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李阳是他的第一个学生。2013年的秋天,李阳第一次见到导师,“稍微有点胖,讲话挺和蔼的,完全没有官腔。”她的毕业论文主题是“邮轮岸电”,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尚未正式实施的项目。王友农多方搜集,为她提供了大量资料。

毕业后,李阳通过校招进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上班第一天,她清楚地记得,老师对她和同事说:“你们还年轻,不要以为进了国企就万事大吉,不要放弃学习。”

在王友农的建议下,李阳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不少证书。“他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对我来说,他是指路人,是迷茫时候的一座灯塔。”

每学期伊始,王友农都会让学生到办公室小聚,交流各自的假期情况,为他们讲述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方向。聊完后,他会带同学大吃一顿,“今天你们放开吃,在学校里很辛苦。”看大家吃得开心,他也高兴。

在家里,王友农早出晚归,留给家人的常常是一个背影,为他留一盏灯成为了李国苹的习惯。“希望他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那盏灯是亮着的。”

他给家人许下过承诺,退休后好好陪她们,带她们去各地旅行。可是,承诺如今变成了遗憾。李国苹说:“女儿这几天常常和我说想爸爸。我说,爸爸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image.png

王友农与船舶模型合影 

<
当前页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 宝山汇APP

  • 上海宝山微信

  • 上海宝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