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3家入选 2023年上海市“创新 创优”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示范中心名单正在公示

来源:区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3-07-14

自2020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组织开展上海市“创新、创优”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示范中心创建活动的通知》(沪文明办〔2023〕2号)要求,经逐级推荐,综合专家评审、群众评议和工作评价情况,研究确定了2023年上海市“创新、创优”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3家、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20家、区级志愿服务示范中心2家和乡镇(街道)级社区志愿服务示范中心10家,其中,宝山有1家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2家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入选,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023年7月10日至7月14日。如有意见或建议,可通过电话方式自公示之日起向市文明办反映。联系电话:021-24021673。

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光荣入选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张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杨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光荣入选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

微信图片_20230714100734.png

一起来了解一下这3家文明实践中心吧。

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为您而建,因我而聚,彰显文明实践滨江阵地独特魅力。

区级中心专用面积660平方米,设置办公、展示、培训、活动、项目孵化、市民驿站等功能,融合10多个委办局资源,高度集成公共文化服务。联动周边特色阵地,统筹红色、传统、海派文化等资源,形成滨江文明实践示范带,并辐射贯通全区的乡村振兴、科普教育等6条文明实践线路。同时,探索具有滨江特色、贴近群众需求的新项目,陆续推出“奋进新征程,投身新实践,建功新时代”宝山区露天红色电影、文明养宠·共享公共空间、猫岛公益咖啡车等项目,将“文明实践中心”升级为“文明实践公园”,让市民群众更觉可亲可近、可知可感。

深化内涵,涵育品牌,实施文明实践“传帮带”工程。

创新实施文明实践“传帮带”工程,以文明实践“充电宝”行动为载体,通过“思想学习宝”“修身传家宝”“志愿暖心宝”“文明掌中宝”等内容加强思想引领、传播文明风尚、赋能社区治理、精准供需对接。在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累计开展94场文明实践“充电宝”进社区活动,覆盖近万人次。依托“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对接市级资源,全过程完成文明实践供需对接8154单。依托“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和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累计发布供单95766个、点单307542个、派单298007个、接单297457个、评单289029个。

两大平台、双向双通,构筑文明实践长效工作机制。

搭建“两大平台”工作体系。搭建三级指挥平台,将文明委成员单位纳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员范畴。搭建4+5服务平台,建立区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志愿服务联盟、委办局、街镇(园区)、居村及公共场所“8+8+14+N”四级队伍。

建立“双向双通”活动体系。区级中心通过精准派单实现自上而下工作调度,成员单位和各级阵地设计开展富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同时,构建“区级主题活动+分中心(站点)自选活动+群众身边志愿服务”的融合体系,同时加强资源横向联动,把优质资源配送到基层,实现路路通。

张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

坚持以小平台构建主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张庙发布平台和文化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开设“理论小讲堂”“理论微课堂”,通过红色诵读、红色演绎等形式,创作编排越剧特色文化节目,累计开展演出100余场次,有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着力拓展延伸。积极构建“1+3+33”阵地网络,即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33个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初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联动的文明实践全覆盖阵地网络。有效整合阵地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在仁和医院、为老服务分中心等场所设立7个志愿者服务基地,把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不同领域。

坚持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让特色志愿服务“福泽千家进万户”。

岗位认领全员化。大力推广区级平台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工作模式,优化设置“关爱老人”“文明交通”“卫生健康”等15个类别120个公益性岗位,500余名党员志愿者领岗,相互结对,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和服务效能“最大化”。

文明实践品牌化。坚持常态开展志愿者活动日,精心培育品牌项目,实现辖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运作,有效凝聚社区各方力量,提高工作成效,比如建立“雅琴工作室”“乐活你我共享”“群众性理论宣讲”等20个留在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团队。

坚持以小细节释放大效应,让常态长效建设“固化于制践于行”。

思想高度重视。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层层推进、有效落实。

完善奖励机制。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大力开展“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评选活动,用身边典型传播正能量。比如下里巴人便民服务、银凤工作室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市、区级典型。

杨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

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实践场所——请居民进来

坚持“便民惠民”原则,精心选址,持续投入,逐步迭代打造更高标准的杨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分中心新址位于杨行镇公共服务核心区域,15分钟实践圈内涵盖人口约6.5万人。分中心使用面积530平方米,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基础党务、社区事务、休闲文娱等功能于一体,门头矗立文明实践宣传标识和“讲述”杨行地下党故事的自行车雕塑,已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地标级社区服务综合体。打造“1+60+4”阵地网络,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实体阵地矩阵,方便广大市民群众就近参与文明实践。

举办聚焦需求、重在引领的实践活动——让居民参与

依托分中心及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丰富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传播理论方面,依托“杨行之音”群众性宣讲团,开展“送宣讲上门”活动。凝心铸魂方面,构建“榜样”空间,邀请道德模范等进中心,开展先进事迹宣讲等活动。市民修身方面,打造“童享”空间,与属地院校共建开展木榫沿学课等亲子活动。弘扬新风方面,依托“文明创建联盟”,每年常态组织条线部门、驻地单位等志愿服务团队,开展道路守护1小时、创全行动等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方面,打造“四季公益集市”活动品牌,每年开展4次集中行动,近两年累计服务3800余人次。

打造“微爱杨行”志愿服务品牌,打开共治共享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打造“微以致远,WE爱杨行”品牌,调动属地文明实践资源,拓宽文明实践空间。一是坚持条块联动。依托市区两级文明实践平台,落实“五单式”精准服务群众项目408个。二是开辟企业阵地。培育10家“两新”组织嵌入文明实践矩阵,开展“两新”组织座谈会、益企进社区等活动,扩大“两新”组织的“朋友圈”,扩展文明实践覆盖面。三是激发居村活力。结合社区治理课题,开设沉浸式研学课堂,以《小区停车改造听证会》等为题,发挥居村实践站的聚力作用,解决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