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努力闯出老工业基地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新路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3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今年以来,宝山区坚持立足“四个放在”,服务大局,全面奋进“北转型”,锚定“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战略定位,系统性整体性推进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不断强化,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聚焦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持续增强“四大功能”,上海吹响了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冲锋号。初心如始,信念如磐,敢闯敢试,担当使命。作为“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桩”的地方,宝山全区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誓以更新的姿态、更足的干劲、更优的作风,将宝山发展的“小齿轮”挂上国家战略和上海使命的“大齿轮”,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新篇章中贡献宝山力量,努力闯出老工业基地新时代现代化转型的新路。
持之以恒抓科创,主阵地建设全面推进。
功能增强需要量的增长,但更需要质的提升。宝山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起势两年多来,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科创宝山”品牌愈擦愈亮、越创越多。
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区域科创策源能力的源头活水。今年上半年,宝山区新增市专精特新企业301家,增长114%,总数达56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3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1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90家,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74%。27个项目列入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全市排名第5。29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指标数据亮眼,得益于支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聚焦企业成长、聚焦科技创新、聚焦重点企业,宝山正逐渐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培育机制。
科技创新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到新兴技术应用落地,需要构建强大的全链条加速机制。其中,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尤为重要。政府如何在风险共担机制中扮演好角色?宝山区已先行探索尝试。2021年,“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揭榜,开启风险共担的创新应用。对于尤其是处于0—1、1—10阶段的项目和企业而言,宝山“先投后股”创新改革为其送上了“雪中的第一筐炭”。
机制突破,成果显著。近两年来,从起草方案、启动征集到项目遴选,宝山已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工作体系,与国创中心“拨投结合”联合支持项目的路径探索,成为上海市首个与国创中心合作开展“拨投结合”的区域。今年初,首批7个来自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领域的立项项目从48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资金扶持近3000万元,带动了高端质谱仪器等20个前沿项目落地。
环上大科技园
稳步打好“大学牌”,进一步扩大大学科技园“朋友圈”,宝山科创格局已焕然一新。环上大科技园开局良好,宝山大学科技园建设也全面发力、多点开花。北大科技园开园即发力,首发项目翠日航空研发的油电混动涡轮增压航空发动机完成应急部门样机研发;复旦科创中心建设国家材料实验室上海基地,抢占全球新材料研发高地;同济大学概念验证宝山中心揭牌成立,将发挥同济大学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宝山区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探索概念验证区校合作新型合作模式。随着环上大科技园九大核心基地实现品牌化运行,宝山“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已形成成果孵化、中试加速到产业化的“内循环”创新链,新增落地企业100家。
聚焦平台能级提升,宝山创新策源“国家队”阵容不断扩大。由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领衔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被纳入全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首批团队已经入驻。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互联网医疗技术中心的陈勇研究员团队领衔的数字医疗技术研究所,今年2月签约落地宝山,现已实体化运行,成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布局、培育建设的生物医药领域第一家研究所。易卜半导体12英寸全自动先进封装中试线和量产厂房启用,联合中科院微系统所建设硅光先进封装研发线,布局新微硅光先进封装研究院,助力全市硅光产业及先进封装集成技术发展。
有良好的创新生态,方能加速激发创新人才活力。通过举办“才涌三江筑梦科创”宝山区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发布人才工作十大行动计划,推出人才新政“25条”;开展“留进宝山”海外人才交流对接会,揭牌成立“才来宝山硅谷引才站”;开展高校联盟“双走进”等活动,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宝山基地;打造“人才宝”服务平台,举办樱花系列活动和讲堂等,宝山打出系列人才服务“组合拳”,进一步增强科创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科创中国”试点培育区、“科创街区”建设、上海(宝山)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功能升级等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助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研,科学研究也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聚焦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宝山发力攻坚、抓住关键,及时主动抢抓产业布局。今年1—5月,宝山区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工业产值分别增长8.3%、5.2%、37.9%、66.9%。制定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区生物医药制备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全市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界机器人等5家企业入选全市第一批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盘点食品科技等4家企业获评全市首批智能工厂。
通过实施“南总部+北制造”全产业链提升计划,宝山区加速推动5个市级特色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卡帕耐尔斯、罗济生物等一批强链补链固链延链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宝武罗泾厂区等12个地块618亩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发展潜能进一步激发。探索“工业上楼”新模式,在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地威新宝山科创园项目进行区域试点。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增长引擎之一的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未映先热”,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载体中有九成已经出租,聚集了优卡迪生物、蓝鹊生物、乐土生命科技、药康生物、上氟医药、葆正医药等一批行业内细分赛道的领先者。
擦亮“科创宝山”品牌,也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集成创新、塑造优势,宝山区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创新“联合首席代办”模式,推出“开工一件事”“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十条措施2.0版”“实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注册就近办”“知识产权直通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设立宝山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有效助力项目加速落地开工。多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营商环境监督员会议,畅通政企交流渠道。
做优布局强功能,主城区能级持续提升。
聚焦国际大都市主城区能级提升,宝山区坚持以产业转型加快动能转换,坚持以空间转型拓展发展格局,坚持以治理转型提升人居品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更加智慧宜居。
作为上海五大重点转型区域之一,26平方公里的吴淞创新城被视为城市开发中难得的“大衣料子”,目前规划、开发、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入快车道。吴淞创新城宝武特钢首发项目一期南楼竣工投用以来,迎来宝武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重点企业入驻,随着更多创新主体进驻,那里将成为吴淞创新城开辟绿色低碳新赛道的“智脑”。随着首发项目二期183米超高层开工建设,未来还将满足研发创新、办公、展示交流、商业配套及文化休闲等功能,着力打造新经济、智慧城市相关产业聚集区。同样位于吴淞创新城,地处蕰藻浜与泗塘河的交汇处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区时尚科技产业园项目日前也已启动,将打造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展览展示于一体的科创综合园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签订土地收储协议,通过对工业遗存的更新改造,未来将融合文创与科创,成为宝山奋进“北转型”的妙手之作。
视线西移,立足打造科创金融服务新标杆、硬核科技集聚新高地、高品质城市建设新典范的南大智慧城,6.3平方公里区域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标项目“科创之门”主体结构封顶,国际人才社区、数智绿洲(一期)封顶,南大数智中心百米双子塔交付使用,从轨交15号线南大路进入,便可直接从地下空间往返办公、商业等区域。入选新一批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以来,数智南大产业园发展提速,正加快构建科创服务及功能配套,争取在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方面形成特色。精耕合成生物医药领域,南大智慧城着力建设公共服务载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启动建设约3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建成开放共享的合成生物重大设施平台;建设3至5个细分领域功能性创新平台;培育和引进合成生物领域骨干企业30家、企业数量达100家,将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成为上海市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加速园、特色园。回归人的尺度,南大智慧城建设同样关注城市性、生活性,推进中央公园建设,优化楔形绿地布局、规划口袋公园,力求满足人们“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体验。
不论是打开“对外扇面”,向外链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还是打开“对内扇面”,向南承接“中心辐射”,向东搭上“两翼齐飞”,向西与嘉定新城联动,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当前,高铁宝山站“站城一体”设计方案基本稳定,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同步启动,沪渝蓉高铁宝山范围内先行用地已进场施工。罗店动车所等重点工程同步实施。轨交18号线二期、同济路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逸仙路高架长逸路下匝道新建工程开工,宝钱公路等一批道路顺利开工,19号线启动前期腾地。友谊路铁力路、蕰川路联谊路2个排堵保畅工程持续推进。
宝山滨江 刘继鸣 摄
吴淞口灯塔 刘继鸣 摄
一湾江水蜿蜒绵长,位于上海“一江一河”区域最北端的宝山滨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正结合城市自身历史发展和资源禀赋,行走在滨水复兴之路上。曾经的钢渣堆场上建起的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海塘江堤变身为风景宜人的滨江岸线,上港十四区货集装箱码头改造为超百万方滨江新城,180米高的观光塔正矗立江边。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向滨水,感受生活。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宝山滨江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核心打造上海水上旅游门户,全力推进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转型。目前,宝山已完成了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规划面积约15.46平方公里,核心区8.64平方公里,涉及岸线9.9公里,打造以“三江汇流、三游假日”为主题,具有国际邮轮特色、海上门户标识度的文旅新地标。今年5月,“蓝梦之星”号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五天四晚的周边国家试航之旅,吹响了国际邮轮复航的号角,随着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和地中海邮轮“荣耀号”明确回归,未来将有更多的国际邮轮重返吴淞口,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生态美兰湖 万海民 摄
围绕“花果宝山、科创乐园”主题,作为上海北部连接长三角、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的宝山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呈现出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曾布满堆场的顾村镇沈杨村采取“产业+旅游+文创”模式,改善“脏乱差”环境,打造了以花卉闻名周边地区的沈杨花卉苗木市场,以水族养殖为主的观赏鱼养殖基地,以亲子活动、中小学生课外实践为主体的青少年农耕体验中心。这类产业组团式发展在宝山还有很多,如罗店镇布局蔬菜产业集群建设,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罗泾镇建设康养产业片区,打造劳动教育“第三空间”;月浦镇三村联动,定位“乡村+体育”主产业,布局都市农业、体育文创等业态组团,现都已初具规模成效。乡村振兴离不开治理模式的优化。积极探索“城乡·融治理”模式,宝山各村镇建立起村民议事机制,并在4个镇37个村启动乡村治理积分制推广,推动形成村级治理的有效抓手,切实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加快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智慧湾箱集音乐节
顾村公园上海樱花节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今年以来,宝山区“两旧一村”改造取得新进展,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杨行老集镇动迁创造“宝山速度”,二期项目启动建设;顾村老集镇动迁安置房全面完成,1094户居民乔迁新居;罗店古镇“城中村”启动焕新,将以“江南水乡烟火地”面貌重新亮相;张庙街道不成套改造新增开工6幢,吴淞西块旧改基本完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向纵深推进,加快陶行知教育创新发展区建设,与市教委共建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大赛,华二高中宝山校区、顾村中学改扩建项目等教育设施相继建成,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等4所学校顺利开工。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市率先出台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强基增能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深化医联体建设,推进仁和医院、吴淞中心医院改建,实现大场医院二期工程结构封顶、白茅岭医院改造项目开工。文旅体优质发展多措并举。2023上海樱花节在顾村公园成功举办,共开展21项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32万人次。智慧湾“箱集”音乐节、中成智谷铁轨市集等点燃城市“烟火气”。“一墙美术馆”展览21场,推出线上全景VR数字展厅。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目前已启动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全球征集工作,积极推动文学奖品牌走进长三角地区。
淞南芳草寓集市
上海玻璃博物馆 张海涛 摄
先行先试促转型,样板区建设乘势起步。
宝武碳业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聚焦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突破、绿色低碳产业集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日前八届宝山区委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设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实施意见》,将通过聚创新、强产业、定规则,以非常之力求突破、再提升。瞄准“下一个三年”,《意见》明确:到2025年,宝山区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力争实现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低碳供应链先行先试”是其中重点方向,宝山目前已在碳核算、碳足迹、碳报告等相关基础工作领域开展工作。同时,启动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建设,引聚“链主”企业和绿色低碳功能总部,积极引进培育专业碳服务机构,增强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供给。
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 刘继鸣 摄
市经信委近日发布的“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中,全市共有35个项目入选,其中宝山区有7个项目上榜,占总量五分之一。易碳数科是宝山区入选名单中唯一一家互联网软件公司,除“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碳足迹云计算SaaS系统”入选“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外,其“工业制造业LCA(碳足迹)量化工业软件”同时上榜“上海市2023年度十大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名单”,为上海市建立健全碳管理工作体系,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碳管理,建立工业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建设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碳足迹标识国际国内互认,贡献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宝山力量。经过数年发展,易碳数科已稳稳拿下国内钢铁市场碳量化的半壁江山,从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业起步,并将模型创新拓展至有色、动力电池、汽车、工业品、光伏、纺织等产业,深耕细分领域、做大市场蛋糕。同时还依托企业内部的研究院,超前布局研发力量,有望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聚焦行业产业链生态圈,链头企业欧冶工业品着力助推绿色低碳冶金制造战略实现,推广低碳产品先试先用。企业旗下“欧贝零碳”根据宝武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需求,面向工业品生态企业,以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化的碳核算服务、全面的碳数据服务,以欧贝生态平台基础运营为底座、基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环节的碳排放数智化服务,通过打造碳管理服务能力,提供碳产业服务。通过摸清产品碳足迹核算状况、在线跟踪工序排放数值等举措,助力行业碳排放核算制度构建。目前已覆盖宝武15个制造基地31个采购大类480个采购物料,并已签约359家企业的843个产品,发布报告474份。在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物流供应链、构建工业品产品碳核算系统平台、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生态圈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绿色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宝山区正探索风能、地热能等多形式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适度有序推进陆上风电项目试点,探索推动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分散式风电储能项目开发建设。总投资逾9800万元的宝武清能分散式风电(宝山基地)示范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657.9万千瓦,将替代标准煤11028.27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1252.4吨、二氧化硫3.69吨、氮氧化合物5.56吨。目前项目已申报纳入上海市2023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计划,各职能部门正在对该项目进行论证,进一步提出优化方案。
在“双碳”背景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车桩比不平衡、电网负荷急剧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5月,宝山区发展改革委接到宝莱特(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咨询,拟在宝山区宝杨路、红林路周边依托现有公共停车场,打造光储充检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针对这一全新业态,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区规资、区建管、区应急、区消防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从用地、规划、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并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积极探索通过深化审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推进项目落地。同时,特斯拉、特来电等一批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也正在宝山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示范充电站。这批项目投入运营后,将成为宝山推进上海“北转型”首批光储充检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项目,为宝山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注入新的活力。
在宝山,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也取得新进展。全国首个等容量煤电替代示范项目——华能石洞口第一电厂等容量替代煤电项目顺利通过满负荷试运行,实现废水零排放等环保要求,每年减少碳排放约80万吨,为上海市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新时代能源供应体系提供支撑。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持续推进,工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稳步开展。上海电气电力电子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成功创建“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助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中的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宝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环境面貌更加宜人。今年以来,AQI优良率89.4%、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3+15”考核断面优Ⅲ类比例88.9%,城市污水治理率达到97.5%。新建各类绿地27公顷,立体绿化完成1.95万平方米。城市品质提升二期工程有序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生态走廊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后将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迁徙通道,还能调节气候、防洪防灾,并为市民提供休憩的绿色空间。眼下,沈杨公园、胡庄公园等一批市民公园正加快建设,公园绿地主题功能也不断拓展,如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长江11号”主题邮局成为市民新的打卡点;美兰湖公园内增加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园整体生态品质。
“北转型”要干在实处,更要干在难处。新征程上,宝山将聚焦上海深化“四大功能”建设,乘势而上,始终把激活创新“第一动力”作为抓牢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核心指向,深刻认识到“主阵地”是功能目标、“主城区”是品质定位、“样板区”是转型方式,重点发力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及时主动抢抓布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效快速耦合,努力创造更多标志性改革、突破性开放、引领性创新。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