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吴淞口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马萧 潘洁   发布时间:2023-05-10

吴淞,地处长江、黄浦江和东吴淞江三江交汇处,黄浦江由吴淞口注入长江,长江由此入海。

没有梧桐不吴淞。春日里,沿着种满百年梧桐的马路到滨江岸边散步是一件极其惬意的事。三三两两的白鸥时而掠过头顶,在江面上如仙子般起舞,往来轮船的汽笛声此起彼伏,又像是久违的朋友在寒暄。

【滨江故事】吴淞口的两次开埠

穿过淞滨路,不多会儿便来到吴淞开埠纪念广场。这里书写着吴淞口的记忆,更是上海城市的记忆。

吴淞,素有“重洋门户、七省锁钥、苏淞喉吭”之称,是上海的海上门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朝都在吴淞口两侧建有城堡,加强东南沿海防务。

微信图片_20230509101317.jpg

1842年上海开埠后,吴淞口成为海内外船只进出长江、黄浦江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凸显。光绪年间,由于黄浦江泥沙积累、日渐淤浅,外海来船不能直接驶抵市区,只能在吴淞口起货转运或驳运减载后乘潮涨时进出。为此,英、美、法等国公使多次要求清政府疏浚黄浦江水道,并企图借此扩充租界。屡屡被拒绝后,它们的扩张之心并未收敛,仍然妄图将吴淞辟为新租界,囊括在它们的势力范围之内。

1897年冬天,英海军提督波勒、总兵柯力率领由战斗舰、巡洋舰、水雷艇组成的舰队突然开抵吴淞口,停泊在清军“自强军”营外江面。英驻沪领事照会苏松太道道台蔡钧称:“英舰士兵在海上日久、不服水土,欲登岸借自强军营地‘操练’‘运动’。“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考虑到一个多月前德军曾用相同手法强占山东胶州湾,坚决不允许“出借”吴淞营地,但也没有同意下属立即开战的主张,于是去英舰与波勒、柯力谈判。

微信图片_20230509101335.jpg

谈判当然没有任何结果,下一步该怎么办?

早在同治年间,已有郑观应等国人提出以“商战”,也就是自主开埠抵御列强侵占港口、扩大势力之主张。因为按照当时欧洲通例,凡属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1898年3月,刘坤一上书清政府辟吴淞为商埠,永绝后患。总理衙门接报后当天奏请光绪批准,并漏夜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德、法等国对英想独吞吴淞早就不满,接到照会后当即表同意,至此英国的如意算盘全盘落空。

微信图片_20230509101426.jpg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也就是公历1898年9月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成立,标志吴淞正式对外自开商埠。刘坤一委派苏松太道蔡钧兼任工程总局督办;又命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协助蔡钧办理开埠各项事宜,包括:勘定地界、整顿市容、修缮房屋、辟建码头街道、设立海关分卡、招揽各国商贾投资等。当时,商埠地界北起西炮台,南至牛桥角,西界北段以泗泾塘为界,南段距浦江三里为界。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两年里,先后建成外马路(今松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等9条马路,又在镇西蕰藻浜上架设吴淞大桥,贯通南北交通。然而,当时各国坚持疏浚黄浦,无意投资吴淞。

1901年,义和团败退,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攻占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六条及附件第十七条规定:“北河、黄浦两水路,均应改善”,“在上海设立修治黄浦河道局,经管整理改善水道各工,所派该局各员,均代中国及诸国保守在沪所有通商之利益。”从此,外商投资更加集中于公共租界、法租界,吴淞商埠名存实亡。吴淞的第一次开埠虽然没有成功,但毕竟在“自主开埠”上作出了开创性的尝试,使吴淞口岸有了“商埠”的名声。

微信图片_20230509101445.jpg

时间的书页翻过二十年。民国时期,重启商埠、振兴吴淞又摆上人们的议事日程。1920年11月,江苏实业界筹办吴淞第二次开埠。第二年2月,吴淞商埠局正式成立,由南通实业家张謇出任督办。张謇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吴淞开埠计划》,提出了关于道路建设、码头建设、薀藻浜疏浚、铁路线开辟、电车线开辟、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分区设置的各个具体计划。所谓“分区”,就是把吴淞划分为工业区、教育区、劳工区。这个计划既有城市理论,又有实际步骤,如果据此实施,必然大有可为。商埠重开一两年后,从吴淞镇西沿蕰藻浜、泗塘东北河一带,新设了不少工厂和百余家南北杂货店、洋广货铺、米店、戏院等,还新建了石库门数百幢。可惜张謇的计划适逢乱世,当时的北京政府财政拮据,根本无力投资吴淞商埠;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又猛烈冲击着民族资本企业,集资为难;加上“直奉战争”“齐卢之战”,吴淞遭到纵火抢劫,全镇精华付之一炬。1925年1月,张謇无奈辞去督办职务,吴淞商埠重建又半途而废。

微信图片_20230509101509.jpg

百年沧桑,斗转星移。吴淞两次开埠虽然都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它确是敢为人先不畏列强欺辱的创先河之举,也为吴淞、宝山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近代中国和民国时期,吴淞是军事要塞、上海经济发展之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吴淞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代初期,吴淞是国防专用的码头仓库区、水陆联运物流区;1956年以后,发展为近郊工业区,逐渐演变成上海的钢铁、航运、化工和能源基地,都市经济的重镇。1978年宝钢诞生,吴淞地区更是上升为国家工业经济战略要地。随着宝钢集团的发展以及国际海运业、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吴淞的国际交流门户功能日益突显,向着现代化滨江新城迈进。

微信图片_20230509101534.jpg

为学习和发扬先辈们的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2002年夏天,宝山区人民政府在吴淞镇沿蕰藻浜与黄浦江交汇处建造了“吴淞开埠纪念广场",勒石著文,缅怀前贤,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奋发图强。

同济支路北侧海滨二村一栋居民楼下竖起了吴淞历史文化墙,以“百年开埠、百年市政、百年工业、百年军事、百年教育”为主题,浓缩了“百年吴淞”的历史,也宣扬着吴淞今日的发展。

立足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如今的吴淞,致力提升社区城市空间活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凝固的历史、流动的生活,5月9日的吴淞人将在回望历史过程中汲取先辈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地走向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美好未来。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