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 民心工程|宝山:化“软实力”为“硬支撑”

来源:上海宝山   发布时间:2022-11-28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宝山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求解、用心用情破题,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各方面持续用力,全力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建设,成功打造一幕幕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剪影。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铸就城市的性格与精神,赋予城市发展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为上海北大门的宝山,有着“五个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山区将红色文化“软实力”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硬支撑”,提取地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点亮红色地标、用好红色文物、挖掘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让更多的观众触摸到了红色文化的深度与温度,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让更多的群众增强了内心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积聚了再出发、再前行的内心力量。

1.png

2022年9月30日,淞沪馆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青年学生代表深情朗诵《致先辈》。

红色地标更“亮”

历史建筑承载历史记忆,彰显城市底蕴。每一座古建筑,每一个石碑背后,都有一段不能忘却的故事。宝山区大力推进“建筑可阅读”,推进新四军吴淞情报组遗址、山海工学团遗址等革命文物以及上海解放纪念馆、宝山烈士陵园等一系列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在空间建设上坚持“修旧如故”变“锈”为“秀”,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宣教,把故事讲起来,让建筑活起来,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建筑,触摸宝山的文化印记,享受红色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微信图片_20221126172608.png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对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少年村旧址”实施修缮保护。

以宝山区博物馆联盟为平台,全区各类红色场馆紧扣淞沪抗战、上海解放等纪念日节点,精心组织“仪式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展览”的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全年近70万人次参与,受到了宝山市民群众的肯定。

“有实物、有图片、有影音、有场景,带孩子来场馆参观,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告诉孩子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扬前辈的爱国精神。”来参观宝山烈士陵园参观的张先生说。

作为上海最受市民喜爱的20处“老建筑”和宝山区十大美“遇”新空间之一,宝山孔庙大成殿现在成为市民们学习四史、丰富文化生活的红色打卡点。市民廖先生就是这里的“常客”,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这里开设的“大成讲堂”讲座他每一场都不舍得拉下,每次都在公众号上“秒杀”报名,准点入场、认真听讲,积极互动。“红色文化总能激发起我内心的自信和自豪,让我获得再出发的力量。”廖先生说。

2.png

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淞南蛋雕技艺”传承人袁家钊在大成书院开设《蛋雕的基本技法》讲座,为观众讲解如何在蛋壳上做文章。

红色文物更“活”

宝山区聚焦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加强革命文物动态管理,让泛黄的故纸堆里、纪念馆展厅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转译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故事,让穿越历史的文物走出博物馆、纪念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让革命历史变得更为鲜活,让睹物追思的精神更为厚重,眼前的文物仿佛会“说话”了。为创新讲述红色故事,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组织拍摄《来自文物的声音》系列微视频,通过对抗战文物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今天的观众识读文物背后的故事、领悟红色文化。该系列视频先后在学习强国“红途”平台、文旅宝山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上线,累计播放量近4万次,荣获“上海党史系统优秀科研成果”称号。

4.png

为不断挖掘文物内涵,赓续红色血脉,淞沪馆创新制作《来自文物的声音》系列视频。

紧扣“一·二八”“八一三”“九一八”以及上海解放纪念日、抗战胜利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关键节点,持续发挥文物“红色基因库”作用,推出《孩子剧团文物史料图片展》《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0周年艺术展》等5个专题展览,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制作数字展览,推出在线“云参观”“云讲座”,惠民约30万人次,让红色文化根植市民心田,圈粉更多的年轻人。

5.png

7.png

依托新媒体“云服务”,推出红色主题“云参观”“云讲座”。

红色故事更“响”

“我是一个宝山人,我想为宝山做些事,希望通过对宝山历史文化的收集和挖掘,为大家保留住宝山这份独特的记忆。”唐吉慧,是土生土长的宝山人,受宝山人文历史的感染,早在2008年,他就萌发了收集有关宝山历史文献的念头,为此他寻遍全国各地,并于今年年初举办了以“宝山风华”为题的文献史料手迹展,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宝山风华”专栏,从一条马路、一所学校、一个遗迹开始,拾起宝山“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军事、百年教育”的人文荟萃。唐吉慧说:“作为青年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大家正以年轻人的理解和表达留下一份‘乡愁’、一份‘念想’,也努力让更多的人触摸到红色文化的深度与温度,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6.png

《宝山风华——纪念宝山命名610周年文献史料手迹展》策展人唐吉慧在为观众介绍“宝山”的起源

如今,“宝山风华”已推出了21期,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红色历史的感悟与追思,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留言加入了讲故事的行列......“让听故事的人成为了讲故事的人”,宝山红色故事挖得更深、传得更广了。

5.jpg

市民在“宝山风华”专栏留言

一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一批活动项目蓬勃开展,一批文艺作品深入人心,宝山红色文化的“招牌”越来越亮,越来越多的人在红色场馆、革命文物、红色故事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一个更具文化气质的科创宝山已经出现在你我面前,也必将拥有光辉的明天!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