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效显著!辽宁援沪医疗队中医特色疗法“走红”宝山方舱医院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高慧芳   发布时间:2022-05-16

“出发,上海。”4月15日,在上海疫情防控“最关键、最吃劲”的时刻,辽宁省援沪医疗队奔赴上海、驰援宝山,与沪上医护工作者并肩作战、向“疫”而行。

此次,辽宁“大白们”抵达后,整建制接管了宝山区方舱医院,为方舱医院提供中药和中医特色技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受欢迎

4月17日20时,开舱,收治第一批患者。当晚,一名年轻男性患者入舱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达40.0℃,以夜间发热为主,伴寒战,面赤咽痛……辽宁省援沪医疗队专家组立即对患者进行四诊合参,开具了中药药方。随后,患者在服用汤剂后,体温逐渐下降,咽痛、咳嗽改善。

开舱次日,方舱收治了一位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老年患者,其多日未排便,并时有恶心、呕吐的症状。会诊专家组为其开具了中药处方,并密切关注其病情及腹部体征变化。晚上,患者首次服用中药后,即排便排气。凌晨3时许,该患者自述右上腹隐痛,经专家会诊,初步考虑为急性胆囊炎,最终给予了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

“这个5岁的宝宝腹胀积食,已经3天没有排便了。”护士长段炜莹边说边帮小朋友推拿以缓解腹胀症状。

4月22日17时48分,泾灿路方舱医院大门升起,首批184名治愈患者排队走出方舱。

据了解,对于舱内普通患者,医疗队根据中医辨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指导下,通过“三方三药”等进行治疗。针对方舱特殊患者,如高龄、儿童、有基础疾病、发热、便秘、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失眠焦虑等进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剂、中成药、针灸、耳穴压籽、眼针、中药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多途径多靶点进行治疗。

每天将中药汤剂按时送到患者床头;耳穴压豆调理患者咳嗽、头痛、失眠;穴位敷贴驱寒祛湿,缓解颈肩腰腿痛;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强身健体……这一整套中医组合疗法不仅疗效卓著,而且深受患者欢迎。

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情况下5天左右可以治愈出舱,但仍有15名“长阳”超过两周的患者无法出舱。辽宁省援沪医疗队领队吕晓东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专家组进行了多次会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实行‘一人一方一策’,通过四诊合参、察色按脉,为每名患者配制个性化专属中药方剂,加速患者出舱。”

目前,已有10名“长阳”患者治愈出舱,泾灿路方舱医院的中医药使用率达93%。

这支主要由中青年骨干组成的辽宁省援沪医疗队,他们中有青年岐黄学者、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辽宁省名中医11人,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15人。医护人员来自中医肺病、心病、糖尿病、急症、针灸、康复以及院感等专业。

双胞胎男护士共同援沪

“宝宝今天状态怎么样,喝奶正常吗?”在泾灿路方舱医院F区,刚完成交接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男护士王新亮细心询问起一位4个月大宝宝的身体情况,这是他分管病区里年纪最小的患者。2020年初,王新亮曾作为援鄂医疗队员前往武汉支援,这次上海疫情吃紧,他又主动请缨跟随辽宁省援护医疗队千里驰援,进驻宝山最大方舱。

和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同在一家医院的妻子和他的双胞胎哥哥,三个人一起支援上海、奔赴宝山。由于在方舱不同区域工作,三个人往往3、4天才能见上一面。“穿上尿不湿、6小时不喝一口水,要格外关注一老一小和病情有特殊变化的患者。”王新亮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但是他说这是职责所在,而且有家人的支持,这些苦不算什么:“2岁的女儿托给姥姥照顾,双方父母都很支持我们,在上海‘战疫’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王新亮所在的小组中,另外4名队员也都是女同志。“她们都很认真、很辛苦,平时大家分工明确,碰到苦活累活还会一起帮着干。有时候看到年纪大的患者要去上厕所,大家都会抢着去搀扶老人、提醒他们注意脚下。”值大夜班时,如何对抗困意是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队员们选择的方式是,感到困了就站起来巡视一圈,“溜达溜达会精神一点儿。”

“我们病区的患者都很友善、热心,每天做完核酸他们都会说,你们辛苦了,感谢辽宁!”王新亮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疫情很快就会消散。

阻击疫情,辽宁省援沪医疗队200名队员在36小时内快速集结完毕,由3家省属中医医院精干力量组成,平均年龄33岁,最小年龄23岁,其中90后占92人。

他们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带着中医人的责任,来到了上海。4月30日本是队员庞硕原定结婚的日子,接到报名通知后,她没有丝毫犹豫,待成行时才想起4月30日举办婚礼。庞硕说,“婚礼可以延期,但责任不能缺席。”

在方舱给予爱、得到爱

“我们现在的世界与往日不同,大家都在坚持kàng疫,我想快快长大,也为kàng疫出一份力量。”“早日出舱,早点回家,早点脱掉口罩,一起加油!”“祝这里的白衣天使健康快乐”……一张张“心愿便利贴”贴满了方舱心愿墙,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分享者,也是倾听者。

方舱患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嫩可爱的小朋友,也有沟通不便的聋哑人。“为了让小朋友更好适应陌生环境,我习惯性给他们带一些零食,他们见到我就喊’哆啦A梦阿姨’。”队员宁梓彤表示。宁梓彤的丈夫是一名驻村书记,坚守基层抗疫一线,她两岁的孩子只能请年迈的父母帮助照顾。得知要驰援上海,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我们和大家一起打太极拳、习八段锦,还跳起了广场舞、兔子操,希望大家能保持好心情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有一些中小学生需要每天上网课、自习,为了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空间,辽宁省援沪医疗队腾出医护休息室,将其打造成“学生学习空间”,得到了不少舱内家长和学生的点赞。

与此同时,方舱内还设置起小小画室、小小能量站、手工园地、母婴室、深夜食堂、心愿墙等,用一个个暖心举措帮助患者更好度过隔离生活。

“作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我有责任、有义务用中医的智慧和力量科学抗疫,守护健康。”辽宁省援沪医疗队队员陶凤杰说道。5月2日,泾灿路方舱医院E舱内,一场以“小耳朵 大乾坤 耳穴疗法 助力健康”为主题的健康科普大讲堂活动正在进行,原本计划15分钟的“大讲堂”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下进行了一个小时。“活动前一天,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还在苦恼,在没有投影仪的情况下怎么能让患者看得懂、听得见,直观地感受耳穴疗法呢?我把从沈阳带来的耳穴模型带到舱内,把既往学习的内容全部打印成图片,通过板书书写、图片讲解、教具模拟、现场体验等方式让舱内患者体会耳穴疗法的神奇。”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未必光芒四射,但始终温暖有光,辽沪因“疫”结缘,感谢远道而来的“白衣天使”。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