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多格合一” 优化城市基层治理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 发布时间:2025-07-07“融”字筑基、“治”字破题、“强”字提能
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早在2014年就提出党建“九宫格”理念,实现“三街区九宫格”行政网格和党建网格并行管理的机制。近年来,街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通过“组织重构—资源重组—机制重塑”三维联动,以“融”字筑基、“治”字破题、“强”字提能,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跃升”。
聚力“融”字筑基,打造全域协同治理体系。
力量融聚,构建“1+4+X”网格力量配置体系。通过“多格合一”统一网格边界、明确权责清单,构建“5大综合网格—9个治理单元—201个微网格”新型治理架构,通过“1+4+X”模式聚合网格力量,将行政力量、组织力量、辅助力量、共治力量等统筹调度,实现“一格引领、四线联动、多元汇治”的治理格局。
平台融通,打造“一会统管”高效议事平台。通过搭建综合网格联席会议平台,网格长定期召开周例会和月分析工作会议,以一次联席会议代替多次专项会议,实现资源共通与信息共享,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网格内落实,打通街区社区各方协调沟通的“最后一米”。
治理融合,激发“共治+自治”双循环动能。构建“网格吹哨—部门响应—群众评议”的闭环治理机制,实现问题联处、风险联防、服务联供。围绕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创新“街事会”“楼委会”等协商载体,实施“聚谊家”综合网格议事协商机制。今年,通过“群众提事—网格议事—分类办事—闭环评事”的“四事”流程,确定了为老服务、文体健康等12个街道重点实事项目,社区花园微更新、停车位改造等214个社区民心项目。
聚焦“治”字破题,实现问题精准靶向攻坚。
破解12345热线工单难题。强化“三级闭环”机制,实现“快办优办”。通过“组内联动”闭环、“网格销号”闭环、“党工委提级处置”闭环,实现一般问题24小时响应,疑难问题48小时会商,复杂重大问题由网格长牵头相关职能科室7日内制定方案,提请街道召集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对“久积不化”“久悬未决”的问题工单再梳理,通过“双告知”的形式分别向责任网格和条线部门“二次派单”,跟踪督办直至销号。同时,建立组团服务机制,实现“未诉先办”。
化解权责交织“三跨”问题。街道通过建立联勤联动“问题清单库”和“解决方案库”,完善“问题发现—吹哨响应—联合处置—跟踪评估”治理闭环,由网格长吹哨集结各相关部门,打破“责任孤岛”。
优解供给需求适配难题。一方面,结合网格特点和需求,挖掘优质空间,打造居民家门口的“贴心家园”。另一方面,对网格业态特征、人员分布、服务需要等精准画像,利用辖区内156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优势,通过党建联建把网格“所需所盼”与赋能单位“所能所长”精准匹配,实现网格需求与单位优势“双向赋能”。
瞄准“强”字提能,构建网格治理长效生态。
阵地强基,打造“5+N”的网格服务矩阵。推动阵地与网格深度契合,在5个网格服务主阵地的基础上,延伸打造47个网格服务驿站,从而把治理能人和各类资源聚集在阵地,把党团活动和各类服务落在阵地,把网格情况和治理成果呈现在阵地,让阵地成为治理要素交汇点、服务群众前哨站。
人才强链,实施“双发现双培养”育才计划。深入开展基层治理人才调查摸底,建立基层治理人才数据库,实行动态更新、动态跟踪、动态管理。创新基层治理人才引入思路,以才引才,构建“头雁—强雁—雏雁”三级人才治理梯队。以民生实事项目、社区民心项目等社区更新实践项目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让治理人才在实干中锻炼能力。同时,加大对这些人才的激励,通过推动治理参与积分制,实现治理人才从“选育管用”到“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品牌强效,构建“1+5+N”品牌治理矩阵。针对社会治理中的高频共性难题,整合多元力量,打响“聚谊家”社会治理品牌,探索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治理升级路径。打造基层治理“金点子库”,通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方法,使之成为可随时调用并动态升级的“教学资源库”,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