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党员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开启以心唤“欣”之旅
来源:高境镇 发布时间:2023-09-06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根据党群阵地建设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区“红帆365”党群服务阵地品牌建设主要任务,通过加法“焕新”外在服务功能、乘法“换芯”内在服务核心,用加法与乘法的综合运用与有效结合,完成阵地迭代更新,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员群众的“心之向往”,人人“欣而往之”。
选好“阵地落脚点”焕新,将体系核心在“点上扎根”。
党群服务中心是与党员群众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加强阵地建设为基础,提升服务品质为关键,优化管理机制为保障,服务实际需求为导向,确保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有效将党群服务体系核心在“点上扎根”。
把住“主攻点”聚人心
中心更新改造伊始,按照高境镇“一体两翼、四区协同、网格覆盖、五级治理”的治理架构,根据党员群众集聚度和需求、服务半径可及度、社区基层治理实际出发,选取了地理位置优越、业态多元、资源丰富的新址作为“试验田”,紧紧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高品质打造“一核五圈”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中的核心阵地。围绕“人常在、门常开、活动常有”的工作目标,通过打造服务功能融合度高、空间使用率高、多场景匹配度高的“三高”场馆,组建既“瘦身”又“健身”的“一体化”高效工作团队,搭建党群服务项目“集中配餐”的“中央厨房”,把党群服务从“中心”送到党员群众“心中”。
截至8月,共开展各类党群服务1418场,吸引27.3万人次参与,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体系核心阵地作用。
盯住“关键点”强组织
以“服务功能”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工作抓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党内文化浸润、组织生活淬炼,坚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要位置,集中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党员守初心践使命的“红色驿站”。在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基础党务培训等提供阵地和教育指导的同时,编制4大组织生活模板,开展社区党校“订单式”授课,举办“光影映初心”红色电影点映,推出“红色地标”寻访等一系列活动。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打造成能力突出、“形”“神”兼备的坚强战斗堡垒提供了“核心阵地”。
抓住“核心点”提内涵
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立足区位特点、汇聚资源优势,突出“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进一步突显阵地“开放、集约、共享、枢纽”的特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组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总支,下设党群中心党支部、文化活动中心党支部,实现支部统抓、队伍统管、办公统用、资源统享,实现党群队伍的融合。建立一口受理、一门服务、首问负责等制度,真正把党群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深刻把握好“党建”到“党群”的转变,坚持资源整合,深化服务功能,在做好党员教育的基础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拓展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体等综合性服务,实现以党组织为核心,激发条线部门作用,激活社会组织力量,与百姓需求无缝对接,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点菜式”服务,最大限度激发了群团组织服务群众的活力,真正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落到实处。
穿好“AB连接线”换芯 ,让共建共享在“线上开花”。
在高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中,完成升级改造的中心A区以突出的政治功能,与即将完工的B区“换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定位相呼应,通过重新定义党群服务的角色,实现错位与融合,并强化服务的调性,使党群服务更有深度和影响力。通过穿好AB区的“连接线”,在共建共享的理念下,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中心的服务功能更加全面、精细和生动。
统筹“协调线”促协作
在阵地硬件有效连接的基础上,构建共建共融“新模式”,统筹“协调线”促进协作,为更好地服务党员和群众打下坚实基础。创新党群服务模式,建立“一核多维”党建引领一体化体系,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协同工作的整体。通过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协商机制,加强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交流,既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又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有效协作整合资源,将党群工作与教育培训、文化传承、社区服务等多个维度相结合后的党群服务中心能够更好地满足党员和群众的需求,实现了党员和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推动了党群工作与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为打造综合型、民生型、枢纽型党群服务阵地打下坚实基础。
搭建“衔接线”扩支撑
积极探索通过搭建“衔接线”,通过内部机制的衔接、外部合作的衔接和技术平台的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智能化服务,为党员和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建立“三个衔接”打通内外部的沟通和协作渠道,拓展服务支撑,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一是建立内部机制衔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协调和工作协同,实现党群服务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高效运作。二是建立外部合作衔接,与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第三方平台等深入合作,共享资源和互利共赢,拓展服务范围和水平。三是建立技术平台衔接,借助上海市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先锋上海小程序、“红客厅·支部家”等技术平台,搭建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的桥梁,提高服务精准度和效率,实现在线服务、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的提供。
提升“标准线”优服务
阵地建好只是“基础”,用好才是“关键”,重点要落到“服务”上来。同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党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营造服务氛围提升软实力,增强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深化服务效果提升工作质量的“标准线”。通过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建立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明确服务内容、流程和标准,确保服务一致性和规范性。一方面通过加强中心工作人员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工作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通过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注重沟通与反馈,与党员、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跟进并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强化监督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不断对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党员、群众提供监督和意见反馈,鼓励工作人员主动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倡导服务过程中的创新和优化,提升服务体验和满意度。
建好“核心服务圈”唤欣,使基层治理在“圈上结果”。
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持续探索党群工作“新”路径,深化社区、街区、商区、园区四区融合党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打造“活力圈”“朋友圈”“生态圈”三圈互融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构筑社区街区“活力圈”焕生机
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各方共识,激发社区街区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有效内循环,圈出基层治理“同心圆”。一方面在社区就挖掘了一批表现突出、乐于奉献的社区能人、达人,鼓励引导吸纳社区能人、达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赋能基层治理,激发自治热情和治理活力。社区“第一剪”、社区“万能胶”、社区“活雷锋”、社区“舞蹈家”纷纷涌现,成了社区“参与式治理”的骨干力量,构建了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同步配合推进“高境社区合伙人”计划,聚焦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景,商议解决“急难愁盼”,以社区“小细胞”凝聚治理“大力量”。另一方面发挥党群阵地牵引作用,将银行、超市、药店等各类沿街商业体“穿针引线”汇聚服务资源力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和精度。
形成商区园区“朋友圈”增活力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园区、商区内的两新“组织”以及新就业群体等为对象,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和各类活动,用心用情打造凝聚力量的“加油站”、温暖人心的“服务站”,引导扬子村镇银行、农商行这样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及妃鱼网络这样的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同时,着眼企业发展和产业的有机融合,在镇社区党校内开设“两新学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分类指导,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灵活运用培训方式,为两新“组织”以及新就业群体提供系统、规范、有效的教育培训。
打造党群服务“生态圈”融幸福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党群服务阵地的“硬支撑”,那么有效的运行管理则是阵地的“软实力”。高境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兼顾各级党群服务站点硬件布局和运行管理,确保阵地运行效能的有效释放。以拓展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品质、增强服务功能为“突破口”,把服务送到社区门口,送到企业手上,构建系统全面、开放共享全域融合党群服务新生态,以优质党群服务助推城市有效治理。一方面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党建为引领,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的党群“生态循环圈”。
加法“焕新”意味着在现有的党群服务基础上开展软件、硬件的更新,乘法“换芯”意味着在党群服务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使其从根本上焕发出新的能量。开启党群服务以心唤欣之旅需要不断在加法“焕新”和乘法“换芯”两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创新和改进,使党群服务焕发新的魅力和能量。在党群阵地运营中,要始终以党员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心唤起党群群众的欢欣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