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这趟时空专线 一睹宝山的过去与今朝
来源:区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2-07-11一处角落,一座老宅,一条小街,宝山考古之旅。
海派城市考古,一种时下正流行的沉浸式微旅行方式,是上海这座城市一张特别的名片。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
红牌车、绿牌车、大站快车、区间车、夜间通宵车……从老北站、吴淞镇,到人民广场、宝杨码头,宝山有一辆公交车,风风雨雨驶过七十余载,它的名字叫51路。
今天,我们将一同搭乘这趟时空专线,一睹宝山的过去与今朝。
第一站:高境庙
高境庙,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曾穿行过的地方,经历战火纷飞屡次劫难的地方,而今断壁残垣上立起了科创高楼。
逸仙路1328号,原中外运江湾仓储基地,如今成为家门口的好去处——新业坊·源创,曾见证大上海铁路兴盛史的铁轨被保留下来,以另一种形式亲历尘世繁华。
第二站:肇家浜
这里是20世纪赫赫有名的上钢一厂,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支柱钢铁企业。2018年5月,上钢一厂长达80年的辉煌历史落下帷幕。
如今,2500立方米高炉仍旧燃起火焰,厂房迎来蝶变新生,以“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的荣耀之姿再回世人面前。
第三站:张华浜
1961年成立的中成上海仓库,是全国各地援外物资从黄浦江上船的最后一站,历经半世风云。
现在,在中成智谷这个北上海颇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创意街区里,近300米的淞沪铁路延长线,成为淞沪铁路历史文化长廊,昔日的红砖仓库已变身为生活美学的潮流场域。
第四站:淞兴路
作为蕰藻浜畔曾经吴淞地区的万人大厂,上棉八厂无疑在上海纺织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7年,随着老建筑改建,半岛1919文创园正式诞生。被一同保存下的纺织机、运煤输送带、出渣口、钟楼,静静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往事。
终点站到了,下车前请复习这趟老牌公交的风光历史。
1947年10月8日,淞沪联合交通服务社小客车客运线开办,由北站(宝山路虬江路口)至吴淞外马路(今淞浦路),全程14.8公里。这是51路公交汽车的前身。
1949年7月1日,51路公共汽车正式开通,自北站(天目东路)至吴淞镇(蕰藻浜大桥北堍)。50年代末,51路分为红绿牌两线车,红牌车向北延伸至吴淞同济支路,绿牌车则经过肇家浜(上钢一厂)、煤气厂桥(吴淞煤气厂),而后以绿牌车走向开通51路夜间通宵车,之后绿牌改为52路。
1959年春季公交手册
由于汽油供应不足, 51路公共汽车上试用煤气作为燃料(车顶安置一个巨大的橡皮囊,内充煤气或沼气作为动力燃料,俗称“争气包”)
六七十年代,红牌车以水产路为终点站,开行大站车,绿牌以吴淞为终点站,站站停。1982年7月9日,红牌车改为101路大站快车(鸿兴路—水产路);绿牌车仍为51路,起点站调整为宝昌路。
1990年1月10日,51路全程车由宝昌路至吴淞码头开设大站车,区间车由永兴路至张华浜,站站停靠。
90年代吴淞一带俯瞰
1992年11月18日,区间车撤销,新辟132路,由永兴路至安达路。2002年,51路向北延伸至宝杨码头。
2010年,51路改道,并增设早晚班次区间车。2020年8月29日,“逸仙路一路一骨干”线网结构化调整,51路向南延伸至人民广场,运行线路有所重合的952路被撤销。
曾经,51路是吴淞通往市区最重要的公交线路,逸仙路上的宝山巴士大多也是51路的衍生线路。
而今,城市飞速发展,交通面貌日新月异,公交车不再是人们出行的首选,许多公交线路也因为结构调整而退出历史舞台。即便车型已改线路调整,51路,仍兢兢业业地行驶在宝山的马路上,一如七十年前平常的某一天,带着人民驶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