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雷锋之心 续写宝山爱的故事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小尘 发布时间:2023-03-06雷锋,一个名字。
雷锋,一种精神。
雷锋,一面旗帜。
雷锋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雷锋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不朽的丰碑。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如今,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在宝山这片土地上,也有着各式各样的“雷锋”,他们或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或舍身忘我、或一心为民。他们以宝山人特有的方式谱写着自己的雷锋篇章,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吧。
闻名四邻的“伞爷爷”
这位75岁的老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伞爷爷”,周边老百姓都知道,伞坏了就去找他——张永兴。
2004年,一纸诊断书打破了张永兴全家的平静生活。老伴罹患癌症,在张永兴的悉心照料下,老伴的病稳定了。谁知,刚刚安稳下来的生活,又遭遇不幸。2007年,张永兴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来自身边人的关心、看望、慰问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张永兴没有被癌症击倒,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开始有了“一种感恩的想法”。
2014年,一次坏天气让张永兴决定用修伞的方式去服务身边的人。修伞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复杂,张永兴从来没修过伞,一开始根本无从下手。张永兴慢慢琢磨,把捡来的伞全部拆开,伞面洗干净,伞骨、伞杆、开关、手柄一一分类。然后,开始一把把地拆装,缺少的配件到修伞摊头上买,又到建材商店买了铅丝、小铁钉、胶水、粘胶带。刚开始修的时候,一把伞装装拆拆,有时不小心手被划破也全然不顾。
渐渐地,张永兴会修伞的名声越传越远,小区居民纷纷把坏伞送来修理,最多时一天要修十几把,来不及送给别人,他就一把一把地挂在天井的架子上。张永兴还隔三岔五地把修好的伞送到小区门卫室,供居民们借用。大家也十分珍惜这些“爱心伞”,有借有还。爱心,就这样在一把把雨伞的借与还之间传递着。
“张师傅不仅修伞技术高,更重要的是他从来不收一分钱。”小区老百姓拿到修好的伞后,很感慨地说。但张永兴却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们虽然看病花了不少钱,但这和修伞是两码事。我修伞不是为了钱,就是想做点好事。”得知小区有免费修伞的,有居民多次送十几把坏伞来修,旁人多少有点看不下去,但张永兴却照样乐呵呵的:“有人把伞拿到我这里修,是对我的信任。”
公厕保洁员的平凡而伟大
公厕保洁是很多人印象中的“脏活累活”,宗国美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20年如一日,从青年干到中年,把一个简单的“扫厕所”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宗国美负责的公厕临近医院和学校,人流量最大时一天有2000多人如厕。宗国美工作日早晨4点半起床,5点20分晨会,6点进入公厕开始一天的清洁工作,早上用“九步打扫法”——就是不同区域用不同的保洁工具和方法。上午如厕的人逐渐增多后,她会采用“一客一洁”。中午人少一点,她会采用“全效保洁法”,有些容易遗漏或不易打扫的地方,如墙面地面的接缝,蹲位的进水口、排水口,洗手盆的背面,衣帽钩、门把手、水龙头等进行深度清洁和消毒。晚上下班前,宗国美会对公厕进行全方位清洗模式。用洗衣粉和84消毒液混合的水进行洗刷,再用清水冲干净,冲好以后用海绵拖把把地面上的水统统刮干净,然后用干净毛巾把所有设施、设备擦干净。
爱干净的宗国美始终把公厕当成自己家里的卫生间那样打理,见不得一点脏,闻不得一丝异味。当你走进这个60多平方米的公厕时,迎面而来的是缕缕檀香和洗衣粉的清香,锃亮的地砖、一尘不染的窗户和镜面,盆花点缀着每个角落。
由于工作的原因,宗国美很少顾到女儿。晚上忙完工作10点多下班到家,女儿往往已经上床睡觉了。有时女儿周末做完作业会主动找宗国美,帮她一起“擦擦弄弄”。宗国美从小就对女儿说:“劳动最光荣,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妈妈扫个厕所,角角落落都要扫扫干净,不能敷衍了事。”女儿和同学路过宗国美工作的地方时,还会骄傲地和同学说:“这个公厕是我妈妈在打扫,她打扫得特别干净、漂亮!”
2016年,宗国美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同时,她所在的班组被评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服务的公厕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公厕、宝山区优秀服务窗口,并提名为“上海市最美公厕”。
村里的苏教授
2013年,住在附近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金成偶然来到了葑村村,发现村民大都热衷于麻将桌上打发时间。于是,他主动联系村委会,希望能把村里一间闲置的房间改成书画室,开设“葑村小讲堂”,每周两个半天义务授课。
消息传出后,村里的老人、孩子及各行各业人员都积极报名学习,小小的书画室很快就容纳不下源源不断慕名前来的村民。苏金成为小课堂,推掉了许多其他社会活动,也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有一次,学校安排了去日本访学考察活动,他实在推脱不掉,就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帮忙到书画室上课,在这期间还打电话认真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常说:“我最挂念的就是村里的这群孩子们。”
小小的书画室给整个村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村民家里碰到婚丧嫁娶都会请苏老师写幅字,遇到孩子艺术学习的问题也会向他咨询求助。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他原本的教学计划。2014年上半年,苏金成突发爆发性肝衰竭,该病死亡率高达七成,必须立即进行肝移植手术。幸运的是,医院成功找到匹配的肝脏,顺利进行了手术,但高达百万的医疗费用让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人倾其所有、朋友鼎力相助才勉强凑齐了手术费用,让他渡过难关。
学员及孩子们都惦记着苏老师的病情,以为他再也无法教大家艺术知识了。可是苏金成老师在病榻上还在挂念着他的“乡村学生”,刚刚度过移植手术排异期的他,就重新回到让他牵挂的画室和课堂,积极备课、上课、画画。随着低龄学童的增多,他还增设了《弟子规》等传统国学讲座,向孩子们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慢慢地,“葑村小讲坛”成为苏金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还用自己的绘画作品拍卖所得成立了一个“扶贫助学帮困慈善基金会”,计划用慈善捐赠、慈善义卖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苏金成说:“大家帮我一起与命运抗争,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大家给予我的,我要努力回馈社会。”
宝山区普莱德青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主任林浩,本职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四川雅安地震时他第一时间赶赴震中芦山县城,作为上海海上搜救志愿者参与多起重大自然灾害和上海突发水上事故应急救援。
淞南镇淞南五村一居委志愿者魏刚,退休至今18年坚持志愿服务,经手调解的案件数量超过800件,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小区188个楼道口公布,告诉居民们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向他反映,即使罹患癌症也不能让他放弃志愿服务。
家住顾村镇的赵克兰,曾经担负着赡养八位老人的重任,从自己父母到过世前夫的父母,从现任丈夫的父母到两位陌生的孤老;她如今已成为所在社区的“护老达人”,除自己结对照顾五位独居老人外,还成立了工作室,为顾村镇居委会培训助老员。
宝山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个“雷锋”们的故事正在或将要展开,他们有着各自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们说,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雷锋精神永远不曾离开!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