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济药业:置身生物医药的大江大河——从起点望未来

来源:科创上海   发布时间:2024-01-22 14:02

“生物医药是慢工出细活的行业,潮起潮落,周期长才能看出生命力,周期短‘死’在沙滩上的数不胜数。”

“可能一开始欧美比我们先走了100米,但我们在速度上比他们快,很有可能在三五年后,我们就超过他们50米了。”……

在跟宝济药业总经理王征的采访对话中,总会不知不觉沉浸在她轻松幽默、平易近人的语调里,然后在不经意间跳出的“金句”中忍俊不禁,却也实实在在感知到这个行业的“大江大河”与“波澜壮阔”。

王征职业生涯的起点,正巧赶上中国生物医药的启航发展,二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让她深度实践了包含药学研究、非临床研究、注册申报、临床研究、政策法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商业融资、企业管理等,可谓涉及行业链条的多个环节。或许正是这份完整深入的从业经验,使她对行业的“大江大河”侃侃而谈、畅快描述,不知不觉,听者脑海中也仿佛看到了一幕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精彩“繁花”。

图片

王征

  •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 坐标:上海宝山

  • 领域:生物医药

“你做医药行业这么久,哪个药物是你研发的?”

图片

2001年,新世纪开局以来的蓬勃朝气萦绕在上海各行各业。位于上海浦东的张江,此时正在大兴土木,仿佛一夜间,这里的农田变为高楼,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面孔相聚一起,白天上班,晚上坐仅有的两趟通往市区的公交,各自回家,留下一片寂静的园区。

也是同一年,从微生物专业硕士毕业的王征,从武汉来到了上海。那个年代,更稳妥的选项可能是听从导师的安排留在高校读博、出国、科研和教学,但王征总觉得仅做科研是不够的,她更希望能参与到应用转化,将科研成果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

上海张江成为王征事业生涯的第一站。这并非偶然。那时的她对国家政策和国内的行业发展不甚了解,但读书时大量阅读海外科技前沿发展动态,让她了解到医药行业与合成生物如何应用于人类社会发展,对此心生向往。“化学合成不是我的强项,能做生物医药的——中国唯一的产业园也就是张江了。”

在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王征一做就是10年。当时她主要从事蛋白药物的早研,参与了多个药物的临床注册,参与申报国家科技项目。20年前中国没有成熟的经验,所有的工作都是在领导的带领下边看文献边摸索前行,这不仅为她后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了她的开拓性思维,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靠分析问题,快速实践来解决问题。

十年磨一剑,然而,王征期待中的“应用转化”迟迟没有到来。“那时我家人就常问我,你做医药行业这么久,说你做研发,哪个药物是你研发的?”王征开玩笑道。的确,那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萌芽发展期,对于行业前景,无人知晓。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密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究竟投入产出效果如何,能否形成产业?一度成为那个年代的企业都看不清的事情。在王征的记忆里,十年间,她跟着团队陆陆续续为公司拿到了4-5个项目批件,但都在进入临床试验前转让或搁置了。

“跨越式发展就是预判和选择,然后All in。”

图片

随着做项目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王征强烈地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转化为产品,实实在在地产生价值、造福老百姓。2011年,机缘巧合之下,她从张江转战苏州工业园区,开启一段对个人而言是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十几年前的苏州工业园区与王征初次到达上海张江时的场景非常相似,园区周边还有大片农田,各种配套设施正在兴建。当时起步也比较艰难,没有融资,王征和团队就用自己的技术和对行业的理解,为转型期的企业做一些技术服务。回想当时,王征感慨道,“除了拥有一腔热情,以及张江实践收获的方法论和经验外,我们创业所需的财力和人力都没有,真是无知者无畏。”

从0到1的过程是缓慢而艰苦的,王征通过做项目服务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逐步添置各种仪器设备,也同步从0到1培养起一支团队……时间一晃到了2019年,王征和团队有成果进入验证性临床,然而这个时候,整个行业行情水涨船高,非临床和临床研究费用、人工成本大幅飙升,她不得不面临新的选择——到底是自己融资继续做完?还是卖掉项目,拿到更多的资金继续走研发、转让临床项目?一种是沿用原来的模式,确定性强,轻车熟路也能很好地活着,但是一眼看得到天花板;另一种是跨越式发展,跳出舒适区把能力往后端延伸,融资建厂做产业化。

“跨越式发展就是预判和选择,然后All in。”王征与核心团队再三商议,最终决定破釜沉舟,理性思考选择方向,积极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走上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融资伊始,新的选择再次出现。产业放苏州?还是回到上海?当年,适逢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南北转型”的战略,加大对金山宝山两大郊区高端智造业的转型扶持力度,使入驻企业享受张江高新园区的同等发展权益。得知此消息,王征及其所在的企业领导层顺势而为,决定回到上海。

坐落在上海宝山的宝济药业,接续着王征和团队尚未实现的医药产业化目标。在她看来,上海拥有全球领先的医疗资源,医院既是医药产业的变现终端,也是研发需求的灵感来源和研发人才的实践基地;此外上海的医学大数据也相对综合全面,海归及国内高校精英人才聚集于此,对健康疗养产业需求度高……种种因素叠加,让王征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信心十足。

“把经验转换成一瓶瓶药,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图片

回头看,“张江溢出、苏州回流、宝山智造”形象描述了宝济药业从萌芽发展到今天的前进步伐。经过四年多融资建设,宝济药业在去年已经完成第一个药物品种的上市报批,今年也将有另一个产品进入注册上市阶段。“把这么多年的实验室研发、临床研究、生产制造经验转化成一瓶瓶药品,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经过二十余年的腾转挪移,王征期待中的“医药产业化”终于看到了曙光。

提及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王征认为,“为全球服务”将是未来生物医药引领上海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她记得在2006年前后,全球最顶尖的几家医药公司包括罗氏、阿斯利康、GSK等都在张江建立了研发中心,仅仅10年时间,这些研发中心全面拥抱、深度融合国内的源头创新资源,服务于全球战略。

原因何在?在王征看来,当年这些外资药企主要是看重了中国和欧美疾病种类的差异,以及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战略布局中也仅仅把落地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定位为追随总部的决策,更多的是for China,而不是for Global。

王征认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下一个10年,是中国biotech和biopharma作为主角全面登上世界舞台的历史时段。“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和监管,从理念到服务,这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发展,生物医药虽然起步滞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的后发优势足。”她做了形象的比喻,一开始可能欧美比我们先走了100米,但我们在速度上比他们快,很有可能在三五年后,我们就超过他们50米了。“跨国药企巨头纷纷抢购中国创新药项目,这正是目前我们行业发展阶段的现状。”

如今,生物医药行业受资本市场寒冬的影响整体遇冷。作为行业的深度观察员,王征坦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从业者应该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念。“未来10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会通过走出去战略,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资医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逐步学习和掌握欧美市场的游戏规则。通过这种模式,中国医药行业将直接一步跨越到全球科创的阵容。”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