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真好!大场 活力朋友圈织就科创“黄金链”

来源:话匣子   发布时间:2023-10-24 13:56

和宝山区大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兰第一次见面,约在环上大科技园二号基地。在一片绿荫中踏着复古的永久自行车骑行,一转头,瞥见粉色场地的洛克篮球公园里,矫健的身影闪转腾挪,还不时传来呐喊鼓劲的声响。



1111111111.jpg

“年轻真好!”镇长孙兰感叹道,年轻人和企业团队给园区带来了无限活力,这个时尚的花园式科创园区自2012年建设以来,企业入住率已达到95%,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家熟知的独角兽企业云砺科技、近几年兴起的姜歌机器人,以及芬创科技都落户于此。

如果说,二号基地瞄准的是产业集群高地,那么距此2公里的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则立足为团队打造创业孵化的第一站。虽然只有1万多方的载体体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企业创新孵化的各种功能要素一应俱全。

111111111.jpg

萌发启航勇气

华灯初上,车流、人流渐渐稀疏,上大路渐渐安静下来。上海大学对面的零号基地环形大楼,还亮着点点灯光。这栋看似寻常的写字楼,却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启航之地。

1111111.jpg

跟随镇长孙兰走下地下一层,意外地发现,1000平方米的空间宽敞明亮,中间是三四十个开放式工位,两侧分布着几间共享会议室,沙发休闲区、自助饮水区、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  

111111.jpg

“很多初创团队,尤其是大学生,一开始基本条件比较有限,他们有研究、办公的需求,却很难找到合适场地,我们就提供这样的免费共享工位,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开放,帮助他们实现从0到1第一步的跨越。”

实现跨越的团队,有的从地下室搬进了三楼、四楼,等发展到中试阶段,企业会从零号基地“毕业”,前往周边基地寻找更合适的载体空间。但无论如何发展,摇橹科技都在地下室保留了最初创业的办公空间。

11111.jpg

这个由上海大学师生团队共同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营新型气体传感器与呼吸式慢性病检测等系列产品。其中,无创呼吸式的血糖检测仪,为国内首创,目前已经进入申报阶段。

创始人陈杨始终记得,“环上大科技园成立后,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但房租有减免补贴,企业成立、专利申请等方面也有专项政策,园区还提供了专业团队帮助对接市场。”

摇橹科技可以说是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科创孵化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2月挂牌启动以来,这个集师生创业服务、办公空间共享、科技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已经入驻400多家企业,其中108家企业完成了成果转化。

1111.jpg

晚上8点后,还有下课的大学生陆续赶来,讨论、复盘热火朝天。也许,若干年后,这里将走出更多的“摇橹科技”。

聚合科创底气

目前,环上大科技园已建成九大核心基地,初步构建起“创业苗圃+市级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成果转化链条。而三年来,已经有10多个这样的创新创业载体和孵化器在大场落地,更多团队在这里成长。镇长孙兰笃定:“这将成为大场未来在科创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活力源泉,也将成为大场的底气。”

111.jpg

在孙兰眼中,大场转型科创,“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01天时

很多人对大场的了解,是从大华集团的房地产开发开始的。而如今,大场走到了产业必须转型的关键时刻。就在此时,宝山区提出科创主阵地转型的定位和规划,大场也由此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02地利

大场整个区域在外环线之内,位于宝山区最南端,交通便利,镇域范围内一共有11个地铁站,7号线和15号线贯穿其中。而南大智慧城的开发建设更是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势必为大场的产业转型、科创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强劲的发展引擎。

03人和

上海大学的主校区就在大场,大学生的创业活力非常宝贵。大场腾挪空间,希望能够为大学的教授团队、学生的创业团队提供更多落地的机会。

上海萌薇医疗科技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章保平还记得,2022年的夏天,他们遇到了一个材料学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当时科技园就联合镇政府,找到了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的董瀚教授,请他手把手地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切实的困难。”

来到大场,经过脱胎换骨、迅猛发展的三年,如今的萌薇在生命科学仪器全产业链领域已获得12项软件著作权、28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也正是这三年,落地大场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在以50%的速度往上增长,他们也成为大场愈来愈足的科创底气。

做实服务底座

成立于2004年的芬创科技,一直立足于先进光学应用产业上游核心元件细分领域,2021年12月份落户大场。就在这短短的两年内,芬创科技先后被认定为宝山区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总经理张岚的话说,“因为都是工科学生,只知道闷头做事情,对于怎样做得更好或是长远的规划发展,大场的科技园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大场不是等着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而是上前一步说,“我帮你解决问题”。

“这就是园区的桥梁作用”,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说,“一手牵着企业,一手了解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政策到底能够惠及哪些层面,从而帮助企业争取最大的权益。无微不至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能力——是去敏锐地发现企业的诉求,发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遇到问题的能力。”

就像镇长孙兰一直说的,这就是大场的朋友圈生态:企业和企业因这个平台产生需求,产生互帮互助的可能性,产生共同发展的链接,并产生对大场服务的认同,产生扎根于此的粘性。

立志做“金牌店小二”,镇长孙兰给自己的定位是“有事回应,无事不扰”,同时又要主动去琢磨,企业可能需要什么?“希望企业在这边能够安安心心地把主要精力聚焦在科创、聚焦在企业发展上,一些事关员工成长、家庭子女的难题,由政府想办法去推动解决,就像做个‘外挂’一样。”

11.jpg

于是,二号基地里,行知读书会升级成了行知汇客厅,除了继续两周一次的读书会功能之外,打开空间承接更多商务会谈、团队分享;人才公寓资源对接、优质教育配套等等,都早已列在大场的日程表上。

年轻无极限,每一份努力和坚持都不应被辜负。

在这里,无论是企业、人才还是政府,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热情的主体,彼此拥抱、双向奔赴;他们带来热能,彼此辐射,更好发展。

在这片科创热土,越来越多的种子早已或是正在积蓄力量,即将迸发。相信,我们将遇见更好的大场!

作为上海的北大门,宝山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的历史沉淀。如今,当“钢铁城市”植入“创新雨林”,承载“五个百年”的厚重底蕴,宝山迎来科创中心主阵地的蝶变。

10月17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宝山区共同推出融媒实景访谈“创·见宝山”,邀请宝山区下辖各镇,解读老工业区如何告别过往、瞄准产业前沿积极“破题”,展望未来,科创重镇又将如何打造?

相关附件下载: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