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新闻:去年销售额达6.2亿,北上海这家传统药企如何乘势发展|南北转型·产业故事 ( 2022-07-12 14:28 )

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牌药企,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特色之路。

“我们近五年的销售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18.2%,近五年的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20.6%。2021年,公司销售额达6.2亿元,净利润9062万元。”在宝山区罗店镇抚远路的办公室内,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钱伟钢报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传统医药企业无不面临着如何把握行业趋势、探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作为一家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牌药企,朝晖药业始终立足自身优势,谋求创新合作机遇,在宝山全力打造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特色之路。

校企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020年,宝山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全市五大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之一正式授牌。坐落在罗店工业园的朝晖药业,恰好位于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中部核心区域。

伴随着重磅政策落地,重大项目、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朝晖药业也在积极探索,不断提升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

唯有创新。自2001年起,朝晖药业就被上海市科委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连续多年投入不低于销售额10%的研发费用,用于药品的研发与技术引进。2021年,在宝山区政府的支持下,朝晖药业与上海大学携手创办新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提高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和生物医药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为目标,服务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

短短一年,校企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之路已初见成效。上海大学医学院张川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创制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团队找到了中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丹参素钠”,并将其注射液开发成1类新药。在功能型平台的支撑下,临床试验的样品生产问题得以解决,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今年2月28日,张川团队与朝晖药业正式签约,意味着国家中药一类创新药“丹参素钠注射液”将由朝晖药业进行转移落地,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放大生产。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功能型平台的建立,吸引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有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对相关共性技术、设施、质量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也能有效助力宝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软实力和生物医药经济硬实力。”钱伟钢说。

得益于长期对研发创新和产品质量的重视,朝晖药业已有6个产品(8个品规)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预计近期还将有2个产品过评,实现了多个关键工艺技术的突破和累积。其中,比卡鲁胺片、奋乃静片、丙硫氧嘧啶片等3个产品均是国内同类产品中首个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在细分赛道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与时俱进建设智能化工厂

近年来,国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备受关注。

对那些原本不具备生产资质的中小型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来说,这项制度让他们不再只有“卖青苗”这个单一的成果转化路径,而是可以通过合作或委托生产的方式获得药品上市许可。对朝晖药业这样拥有先进生产设施和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来说,新制度下的合作前景同样诱人。

“医药行业政策以及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让我们认识到企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打造拳头产品外,还需要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和剂型,与自有产线形成优势互补。”钱伟钢介绍,朝晖药业拥有固体制剂、注射剂、软乳膏制剂、原料药等多条通过GMP认证的生产线,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MAH制度推出,企业在未放松和影响原先研发投入及进度的前提下,开始寻找优质的产品和合作企业。

了解这一需求后,罗店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联系到了同样有着合作意愿的“邻居”——位于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现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上海葆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沟通协调,两家企业一拍即合,很快签约。

最终,双方选定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作为首个合作产品。该产品可治疗急性重症哮喘和可逆性气道疾病,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目前该产品已正式申报,很快将迎来产品的最终落地转化和商业化生产,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

走在建造于1998年、占地100亩的企业空间,记者并未感觉到“岁月的痕迹”,一问才知,企业定期会对厂房内外的软硬件进行更新、升级。在钱伟钢看来,朝晖药业的与时俱进,也是它能持续吸引优质合作项目的原因之一。

2018年,朝晖药业完成了自动化立体高架仓库的建设。该仓库设有8208个库位,通过WMS系统的接入以及自动机器人运输小车的配备,使得各个生产车间与仓库之间能够实现产品生产下线与自动入库的一体化、无人化,极大地提高了仓库的运转能力和效率。

企业还部署了原料药工艺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先进的电气设备,对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部分操作进行远程控制,通过对现场的温度计、压力表、流量计、液位计等测量仪表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现场生产状态,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大幅度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透明度和生产过程的可控性。

此外,为了更好响应政府关于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号召,企业于2017年起持续投入近1600万元,引入国内先进的VOCs装置,大大改善了空气排放质量。之后,又顺利通过了ISO45001、ISO14001、IS050001、安全标准化二级等体系认证。2020年,朝晖药业被认定为上海市四星级绿色工厂,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为企业输送“来之能战”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资料显示,上海有14所大学开设了生物医药相关专业,依托产业创新载体及高校资源,创新人才正不断集聚。但企业的危机感仍然存在。

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2021年初,朝晖药业与上海大学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建上海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以此推进生物医药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朝晖药业向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万元,用于支持优秀人才的培养。

“我们希望借此新模式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让优秀的医药人才在踏入社会前夯实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为企业输送‘来之能战’的人才。”

据了解,朝晖药业为上海大学医学院2021届药学专硕研究生定制了《药品质量管理》专题课程,首期课程由朝晖药业总经理王燕及其他多位高管担任授课老师。来自药学专业的23位专硕研究生,系统地学习了现代药品生产与监管概述、药品生产管理法律法规、药品制造工程项目管理、EHS管理等10个专题,内容涵盖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监管等专业知识,每学期共计40个课时。理论学习完毕,学生还前往企业参与现场教学与实践,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现实中落地。

通过这个项目,钱伟钢成了上海大学医学院2021届药学专业研究生孟沙的企业导师。除专题授课外,孟沙还在研发专业带教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发实验室开展各类研究实验。

“在研发中心,带教导师细心教导我。在公司实践基地,我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每一个实验结果,并通过实践去论证。平日里,前辈们在生活上也时常给予我关心和帮助。之前都是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这次真正走进药企,从书本、实验室走到生产一线,让我有了空前的体验,也让我对未来择业更有信心。”谈起这段经历,孟沙十分感慨。

通过与上海大学在人才培养、药物创新方面的通力合作,今后,朝晖药业将持续为宝山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培育、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人才。

当前页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 宝山汇APP

  • 上海宝山微信

  • 上海宝山微博